北京境度空间打造西安中亚公园 “丝路驼铃” 玻璃钢雕塑:一带一路文化地标诞生记

作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视觉载体,西安中亚公园核心景观 “丝路驼铃” 玻璃钢雕塑群由北京境度空间环境艺术有限公司全程参与设计、制作与安装。该项目在 2024 年中国 — 中亚峰会一周年之际正式落成,成为展现古丝绸之路辉煌与当代国际合作的标志性艺术作品,彰显了玻璃钢材料在大型文化景观中的技术突破与艺术表现力。

项目背景与文化定位

西安中亚公园作为连接中国与中亚五国的文旅新地标,其 800 亩园区核心区的雕塑群承担着文化符号传递的重要功能。“丝路驼铃” 雕塑以古丝绸之路商队为原型,融合沙漠、骆驼、丝绸等文化元素,通过 12 峰姿态各异的玻璃钢骆驼造型,再现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历史场景。北京境度空间凭借在玻璃钢艺术领域 20 余年的技术积累,成功中标该项目,负责从创意深化到现场安装的全流程实施,这也是公司将 “数字造型 + 材料革命” 技术理念应用于一带一路文化项目的典型实践。

材料创新与工艺突破

为实现艺术表现力与户外耐久性的平衡,项目采用公司自主研发的 “纳米复合乙烯基树脂” 材料体系,相比传统不饱和聚酯树脂,其抗紫外线老化性能提升 50%,在西安极端温差环境下可确保 20 年无明显开裂变形。雕塑群最大单峰骆驼高 4.2 米,长 6.5 米,通过参数化建模细分 38 个结构模块,每个模块均采用 “3D 打印原型 + 无碱玻璃纤维手工层铺” 工艺制作,纤维含量精确控制在 60%,既保证 120MPa 的抗压强度,又实现 ±0.3mm 的曲面精度。

针对雕塑表面仿砂岩纹理效果,团队创新采用 “双层胶衣 + 纳米级色浆渗透” 工艺:底层不饱和聚酯胶衣提供基础防护,面层改性聚氨酯胶衣融入矿物颗粒,经非遗匠人手工雕琢形成自然风化质感。这种处理使雕塑在夏季 35℃高温与冬季 - 15℃严寒交替环境中,表面光泽度年衰减率控制在 3% 以内,远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

实施难点与技术攻关

项目面临三大核心挑战:超大型模块运输、现场精准拼接与极端气候适应。北京境度空间采用 “工厂预制 + 现场组装” 模式,将最大单体重达 2.8 吨的骆驼躯干模块拆解为 6 个单元,通过定制运输架实现无损转运。现场安装阶段运用 BIM 技术预演拼接流程,结合激光定位系统,使 38 个模块的对接误差控制在 0.5mm 以内,完美还原设计弧度。

考虑到西安年均 500mm 以上的降水量,团队在结构设计中暗藏排水通道,并对所有拼接缝采用特殊密封工艺,通过 - 40℃至 60℃的环境模拟测试验证,确保雕塑群在潮湿气候下的长期稳定性。这种综合解决方案,使原本需要 180 天的施工周期缩短至 90 天,创造了大型玻璃钢景观的高效交付纪录。

项目成果与社会影响

“丝路驼铃” 雕塑群落成后,其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代工艺美的呈现效果广受赞誉,成为中亚公园接待各国政要与游客的必访景观。项目采用的光伏树脂点缀技术,使骆驼颈部铃铛装饰在夜间能发出柔和光芒,与园区环形天幕的丝绸之路遗产影像形成光影联动,实现了 “白天观形、夜晚赏光” 的沉浸体验。

该项目不仅荣获 2024 年度陕西省市政工程最高奖 “长安杯”,更通过材料性能监测数据验证了玻璃钢在文化景观领域的应用潜力 —— 对比传统石材雕塑,其建设成本降低 42%,碳排放减少 65%,为一带一路沿线大型景观项目提供了可持续解决方案范本。作为北京境度空间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标志性实践,“丝路驼铃” 完美诠释了玻璃钢材料 “轻量而坚韧、细腻而耐久” 的技术美学,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艺术纽带。


分享 :
评论(0)